北榮玉里分院 認識代謝症候群 拒當偷肥族

花蓮新聞雲/編輯整理

北榮玉里分院今年4月份黃淑婷護理師衛教活動「遠離代謝症候群」,向民眾介紹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明訂代謝症候群判定標準(參考表一),其中腹部肥胖、高密度酯蛋白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這三個項目都與高血脂緊密相關。110年8月10日張筱璇護理師進一步提醒民眾,高血脂的高風險群最常見也最容易由腰圍來參照,但即便是身材纖細的人,仍有風險。

表一

代謝症候群判定標準
危 險 因 子異 常 值
  腹部肥胖腰圍(waist): 男性 ≧90 cm(35.5吋) 女性 ≧80 cm(31.5吋)
血壓偏高/高血壓收縮壓(SBP)≧130mmHg 舒張壓(DBP)≧85mmHg 或是服用醫師處方高血壓治療藥物
高密度酯蛋白膽固醇男性<40mg/dl/女性<50mg/dl
空腹血糖值FG≧100mg/dl
三酸甘油酯TG≧150mg/dl
注 1:以下 5 項危險因子中,若包含 3 項或以上者,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 注 2:血壓(BP)、空腹血糖值(FG)等 2 危險因子的判定,包括依醫師處方使用降血壓或降血糖等藥品(中、草藥除外),導致血壓或血糖檢驗值正常者。

    高血脂症,就是指人體血中脂肪物質過高所產生的疾病,也就是膽固醇或是三酸甘油脂代謝異常的疾病,且會增加罹患動脈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如:心絞痛、心肌梗塞、動脈瘤)、腦中風、四肢末稍壞死等疾病風險。

    血脂肪成分中的膽固醇主要由肝臟在午夜合成製造,是組成細胞膜及合成荷爾蒙的重要成分,如腎上腺皮脂素、雄激素等都需要膽固醇才能產生足夠的濃度,以因應人體所需。膽固醇組合後又以四種形式存在,其中最為人所知的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及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與血脂肪濃度變化有密切關係。

    三酸甘油酯是新陳代謝過程中運送油脂的一個重要媒介,80%是經由飲食吸收而獲得,動物性油脂或植物性油脂中皆含有三酸甘油酯。若體內三酸甘油酯不足人會有虛弱感,而熱量過多時則會增加三酸甘油酯產生,形成內臟脂肪與皮下脂肪。

外觀看起來不胖,體重與BMI(身體質量指數)也沒有超標,但內臟脂肪可能已經過高,有人稱之為「偷肥族」。原意是Thin on the Outside, Fat on the Inside」,取「Thin Outside Fat Inside」的字首TOFI,發音與含義都與「偷肥」相近。     張護理師推薦大家可以參考國民健康署的預防代謝症候群的五大絕招:健康飲食 (低油、低糖、低鹽、高纖)、減少久坐,一天至少運動30分鐘、不吸菸及少喝酒、適當調解壓力、做檢查,善用成人預防保健,即早發現即早治療,若對高血脂議題感興趣的民眾,也可至台灣血脂衛教協會(網址http://www.lipid.com.tw/index.php? action=peo_about)了解進一步資訊,關心身邊的人,拒當偷肥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