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鄉公所舉辦「愛在洄瀾橋」音樂會邀百位鄉親共渡浪漫七夕夜

花蓮新聞雲/編輯整理

吉安鄉公所昨(28)日晚,於今年四月份才啟用的「洄瀾橋」,辦理2017愛在洄瀾橋-浪漫七夕活動,吸引上百位民眾前往共享音樂盛會,每對情侶在月亮的見證下,走過洄瀾鵲橋,透過擁抱感受愛與幸福。

包括,行政院東服中心執行長許傳盛、立委蕭美琴服務處執行長陳志強、客家委員潘乾鑑、花蓮縣政府秘書邱增良、客家事務處副處長彭子南、專員彭廉翔、議長賴進坤特助簡忠成、議員鄭乾龍、游淑貞特助李紳旭、新城鄉代表會副主席陳秀玲、吉安鄉代表會副主席邱美雲、代表林源富、村長蔡文隆、鍾雪香、溫金勝、客家諮詢委員彭榮美、何永興、蕭雄彰、客家服務隊長曾月娥、房月霞等人到活動現場同享音樂饗宴。

吉安鄉公所指出,洄瀾橋啟用後成為吉安鄉的新地標,並獲媒體評選為浪漫情人橋,農曆七夕情人節當天公所規劃一系列精彩演出活動,邀請打擊樂團及管絃樂團擔綱演出,與七夕情人節完美結合,讓民眾在燦爛的星空下,同享音樂饗宴,共度浪漫佳節;洄瀾橋深受民眾喜愛,後續將積極規劃爭取濱海工程補助,將濱海客家庄營造深具文化意象的環境,提供鄉親絕佳的休閒旅遊去處,感受先民開墾的歷史與文化。

吉安鄉公所主秘高文彬表示,在人類歷史文明發展過程中,先民開墾的事蹟永遠是其中最動人的一部分,而洄瀾灣正是早期客家先民上岸的地方,因此在鄉長黃馨積極推動當地歷史文化下,率公所行政團隊齊心營造具有客家文化意象的環境,期望透過相關建設讓下一代瞭解祖先如何在這塊土地開墾成長、落地生根的文化歷史。

吉安鄉公所為配合全鄉的整體發展規劃,連結“吉安文化廣場”與“縱谷客家第一庄”(稻香村、永興村)文化廊道,從吉興路做為中軸線,串連中華路二段與「吉安溪」(舊七腳川溪)的沿線自行車道,將舊街庄紋理與緩慢運輸系統,延伸至南濱出海口,並銜接「花蓮大橋」下的自行車道,進入「化仁海堤」的濱海文化,特向客委會爭取補助辦理「南埔客家溯源計畫-海唇情深一客庄」工程。

客家所長游騰雄表示,106年農曆年前將橋樑點上點亮美麗燈飾,完整呈現橋樑樣貌,使景觀橋樑不僅成白天的意象地標,在夜間更是光采動人。景觀橋所位置,是在吉安溪出海口,特別感謝客委會補助辦理「南埔客家溯源計畫-海唇情深一客庄」工程。除了讓民眾瞭解東部海邊客家移徙歷史的艱辛外,連接吉安鄉環鄉自行車步道沿線,不一樣的風情、風貌,相信也可以讓民眾能盡情享受魅力的吉安,歡迎鄉親好朋友可以多加運用。

專員趙世源指出,「洄瀾橋」連結濱海自行車道及光華河岸自行車道,其外型以先人登陸洄瀾灣的接駁船作為設計,非常具有特色,成為吉安鄉的耀眼新地標,沿著一旁的親水線自行車步道向西行,可到達山邊的吉安翠堤橋,而吉安溪扮演著重要角色,不僅串連了山(吉安翠堤橋)與海(洄瀾橋),也維繫著吉安在地文化脈絡,成為吉安最具代表性的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