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新聞雲]記者 羅春篫/花蓮報導
經濟部水利署第九河川局111年度執行「木瓜溪河川生態廊道與國土綠網串聯管理計畫」期間,紅外線攝影機於10月26日夜間監測到有一筆浣熊出沒於排水新幹線下游接近與木瓜溪匯流處附近影像資料,當下即通報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及花蓮縣政府農業處。經三方討論,考量浣熊對環境與農業經濟的潛在影響,因此決定三個單位同步於臉書粉絲專頁發文,向民眾宣導浣熊入侵之風險及協請民眾進行通報。

台灣目前已引進1科2屬浣熊,分別為北美浣熊與長鼻浣熊,主要由動物園或農場飼養,少部分作為寵物飼養。浣熊於分類上為哺乳綱食肉目,其體型相較台灣本土食肉目動物大,野外個體體重約莫5.5至10公斤左右,且其生態棲位與台灣本土食肉目動物白鼻心十分相近,容易產生競爭關係。浣熊食性為肉食偏雜食性,農作物、雜糧、水果、小型無脊椎動物、蛙類、鳥蛋、小型鳥類及小型哺乳類等都在他的取食範圍內。浣熊對環境的適應力很強,在原生地北美洲,從德州的仙人掌旱地、到北方的針葉樹森林,再至加勒比海的紅樹林都有浣熊的分布,而在都市裡,浣熊也會利用地下的通風口,老式的木製房屋或寺廟的閣樓等地築巢,再透過人類丟棄的垃圾維生,亦有曾發現農民飼養的雞隻與雞蛋被浣熊取食的紀錄。
過去浣熊藉由毛皮產業與寵物飼養等因素被引入多個國家,並透過逃離圈養或是不負責任的野放行為進入到野外,目前廣泛分布在歐洲多國、俄羅斯部分區域與日本全國,對當地的生態系統與農業經濟都造成嚴重的影響。以鄰近的日本為例,生態上,浣熊會捕食日本小龍蝦並與當地的白鼻心競爭;在農業經濟損失上,2017年浣熊在日本就造成超過 3.2 億日元的農損;此外浣熊也對日本的重要文化資產,如神社和寺廟等造成傷害。歐盟與日本政府都已指定浣熊為外來入侵物種 (Invasive Alien Species, IAS),並進行計畫性的移除與管理計畫。台灣也在2022年6月1日將浣熊列入管制輸入名單,從源頭進行管理,然而對於飼養則仍無相關規範。

第九河川局木瓜溪此次監測記錄到的浣熊初步判定為北美浣熊,發現地點位在排水新幹線下游接近與木瓜溪匯流處附近,周遭多為農牧用地與銀合歡樹林,環境中除了農作物外,溪流邊的小型無脊椎動物或蛙類等都是浣熊可取食的物種。此次記錄到之浣熊有可能為飼養逃脫個體,往返農地與水源之間被記錄到。考量到浣熊對環境與農業經濟的潛在影響,需要密切注意,並公私協力一同處理,避免未來產生之危害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