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新聞雲/編輯整理
為保存及傳承原住民族語及文化,吉安鄉公所於暑假期間分別在東昌村化仁國小與南昌村南昌聖教會,開設二班為期一個月的母語研習課程,今天(7日)於吉安鄉阿美文物館舉辦阿美族母語研習成果發表及原住民工藝家創意產品展。
吉安鄉公所依據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語言振興6年計畫,特於7月3日至30日辦理106年度阿美族母語教學實施計劃,於暑假期間辦理培訓活動系列課程,透過輕鬆活潑的方式吸引孩子們學習,並協助原住民學生參加語言能力認證考試,提升升學機會,課程依照教學進度分為A、B二班級,共近60位學童報名參加。
吉安鄉長黃馨出席頒發聘書及結業證書給,帶領化仁國小學童的母語老師 祖裔斯‧喇羿絲、夏月美老師及帶領南昌聖教會學童的楊攖香、胡美芳老師,感謝他們的付出與辛勞;也頒發感謝狀給參展的工藝家。黃馨表示藉由工藝家創意的巧思,將原住民的藝術分子放入生活的要件中,激發出多元群的藝視融合。
圖:B班化仁國小一群平均年齡僅有7歲的孩子們以遊戲方式,在舞台上快樂演出,透過舞蹈、遊戲、歌唱、戲劇等方式演出神話故事,讓台下觀眾產生共鳴。
母語研習課程班上的學生有活潑的也有靜態的,母語老師把學生當成族語的種子老師,以分組方式,引導他們產生興趣,不僅要求學生會唸也要會運用,今年上課主軸以認證考試為母標,希望班上孩子都可以報名參加族語認證中級考試,族語認證中級的單詞主要以生活用語為主,簡短對話及看圖說故事,對孩子來說不太困難,與初級的差別在於,中級要會看書寫符號並寫念出正確發音。
鄉長黃馨表示,一個族群最傳統的基本文化是語言,族群沒有了語言將會被同化,看到許多小小朋友願意加入語言學習活動真的很感動,黃馨也指出語言教學環境是重要的,鼓勵現場家長們一定製造情境式教學,希望回到家能落實以全母語溝通,達到族群文化世代傳承的意義。黃馨強調,傳承是將文化結合教育,教育是文化向下紮根重要一環,希望透過多種的管道發揚原住民的文化,感謝在許多父母的認同下,陪同孩子一起學習母語,這份對自己族群的認同感及歸屬感是傳承重要的力量。
本次吉安鄉公所邀請在地原住民工藝家,林心蕙、李香蘭、孫玉蘭三人分別以現代織帶編織包、皮革雕飾包及傳統網片包,打造出有別以往的原住民背包,融合現代與傳統的巧思作法,期盼能將原住民工藝文化精神傳承延續發展;三人也感謝鄉公所提供本次展示與交流的空間,讓多元工藝的交流在此萌芽,將原鄉文化透過美感創作的手段,傳播並應用在產業及生活美學上,讓原住民工藝產業發展出新的文藝價值。
原住民事務所張小明指出,吉安鄉各族群文化內涵在鄉長黃馨的重視下,積極推動部落文化創意產業,而原民所在基本設施維持費中提撥各項活動經費辦理商品開發及網路行銷等研習,藉由部門資源提升部落文創商品的開發及延續性,更結合鄉內各項大型戶外活動辦理,讓部落婦女於創作上不僅有市場出路,也提供就業機會及產業收入。
吉安鄉公所為提升族人使用語言的能力,結合家庭、學校、部落與教會振興並帶動族語的復甦,持續每年辦理相關文化推展課程,本次也藉由阿美族母語研習成果發表活動,同時舉辦「包羅萬象」工藝聯展開幕儀式,將鄉裡文化工藝作品帶進文物館環境藝術展出,以具體行動振興在地工藝文化,展出日期為即日起至今年9月16日止,歡迎鄉親前往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