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綠色經濟與臺日里山倡議經驗實地交流座談

花蓮新聞雲/編輯整理
  由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及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共同主辦,8月6日至8月8日為期3天的「山村綠色經濟與臺日里山倡議經驗實地交流座談」邀請到日本相關領域專家:中村伸之先生(里山倡議)、大森淳平先生(環境設計)與中川雅永先生(新城市再造)來到花蓮參訪。

主辦單位為了藉由日本國際經驗與永續環境生態相關的里山倡議案例,能讓更多人了解里山倡議之內涵,深化台灣里山倡議行動之概念基礎,同時邀請花蓮在地社區、志工、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臺東林管處、羅東林管處及花蓮林管處同仁,以建構花東地區的里山擴大模式,共同參與學習。

 參訪地點包含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石梯坪水梯田、新社噶瑪蘭部落及復興無菸部落等與日本「里山」、「里地」、「里海」相仿的場域。

   8月6日參訪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時,3位日籍里山實踐者表示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保存維護的這麼好,保存林業歷史的方向正確,因為日本已看不到早期的林業舊設施,如火車、舊鐵軌、木馬、索道⋯等,值得推薦給日本國人來觀光。並且對於社區組織有能力在區內經營服務遊客感到驚訝,林務局可以協助社區發展的做法更值得日本政府學習。另外,中川雅永先生則表示:林田山讓他回憶起大學時期在林場學習的情景,而且能在剛整修完成的日式建築內分享簡報,而且是未開放前第一個使用簡報的人,感到無比榮幸。

    

  8月7日以2017米粑流濕地藝術季為參訪案例之一,在里山倡議的概念上分享藝術,教育與地方經濟如何相續永生。再欣賞米粑流濕地藝術季今年的十一件藝術作品之後,中村伸之、大森淳平與中川雅永先生皆表示讚許,認為米粑流濕地藝術季不僅僅只是讓藝術品出現在友善環境場域中,更進一步重視藝術家與在地部落、大地環境彼此間的關係,每一件作品都緊密牽絆著「互助而後美好」的概念,貫穿生活、生產與生態三造之間的共好。日本專家表示:若台灣明年再辦理藝術季活動,將會邀請日本藝術家團體來台參訪。

   在日本,藝術季的目的有三:第一,作為一個里山倡議的訊息平台;第二,可以累積社區居民的成就感,並重拾自信;第三,可以有效振興地方經濟。將之對照於台灣的藝術季,則得到一些反思,例如:臺灣的藝術季是為誰而辦?其目的性是否可以持續再被檢視?未來在藝術季的操作上,是否能再產生新的議題,並將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並且進一步積極的協助藝術家組織化,甚至邀請企業的共同參與也是未來的一種可能。最後,更需要重視過程中所產生的看不見的里山、里海的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價值,相信未來將會在藝術季的發生當中,共創美好。

  

  8月8日參訪新社噶瑪蘭部落並品嘗部落友善生產的黑毛豆、黑豆茶及苦蕎麥茶,同時也與大家分享由東華大學輔導,花蓮區農改場、花蓮林管處及水保局花蓮分局等21個單位,共組跨域(跨部門、跨社區、跨專業)協同經營平台,發起組成『花蓮縣豐濱鄉新社村「森-川-里-海」生態農業倡議平台』。平台的運作以里山三摺法為操作準則,各機關間「共同承擔、共享成果」,共同解決部落迫切之問題,例如,灌溉水路、稻穀烘乾設備、黑豆保種、運用現有資源改善回鄉青年收入等問題,目前最新討論到產業六級化策略如何導入部落生產運用及動物生態廊道之生態面向。

  

  經2天半的參訪分享,日本學者都覺日本政府機關可以好好地向台灣政府學習實踐里山倡議的作法,尤其是『花蓮縣豐濱鄉「森-川-里-海」生態農業倡議平台』更是跨部門、跨社區、跨專業的協同經營合作。

  日人專家也分享對於森川里海生態農業跨領域平台的看法:在日本有一說:森林是海的情人關係;海也是森林的情人,所以漁夫會到山裏種樹,以維持水土保持以免影響海水生態。所以,非常贊同我們平台用科學的方法,去瞭解海與森的關係(友善耕作對珊瑚的影響)」,也表示:在日本政府機關,很少有機關之間會互助合作,這個平台跨單位合作、彼此分工、常常互動,實在難能可貴,值得日本的政府機關好好學習。

  屏科大陳美惠老師也表示:噶瑪蘭部落已有8位年輕人願意回鄉,並且彼此合作的模式,可作為屏東部落的參考。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場長范美玲表示:台灣是IPSI(國際里山倡議網絡)會員之一,未來也希望與日本更多的交流,讓台灣可以學習更多的國際里山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