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間稻熱病監測已有發生 花蓮縣政府補助藥劑 呼籲稻農加強防治病害

[花蓮新聞雲]記者 翁秀霞/報導

臺灣梅雨季將臨,在高溫多濕的氣候下,花蓮縣政府提醒農友需提早並加強田間管理工作,預防疫病蟲害發生。一一二年縣府於本縣水稻種植面積前三大鄉鎮富里鄉、玉里鎮及鳳林鎮分別各設置監測點以監測稻熱病發生情形,並已於三月下旬發布葉稻熱病預警。此外,縣府為減輕農友負擔,已補助各鄉巿公所購置稻熱病防治藥劑,籲請農友前往洽辦及儘早完成防治。

花蓮縣長徐榛蔚表示,面對現今的氣候變遷,農友耕作的大環境已逐漸在改變,農友的想法與作法也需要與時俱進。因氣候暖化下夜溫升高對水稻除了造成產量、品質的影響外,可能連帶引起的植物疫病蟲害亦會隨之增加,為了永續環境、照顧產業發展,目前縣政也呼應聯合國倡儀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正努力全面推動工作,其中,配合目標推動「確保糧食安全及促進永續農業」,在大尺度氣候影響衝擊下,為了協助農友避免植物疫病擴大造成收益降低,針對本縣最大面積栽種作物「水稻」也積極的給予幫忙。

農業處長陳淑雯說明,由於本縣一期水稻大多已進入分蘗盛期,且疫病監測在田間也已可見「葉稻熱病」發生,倘未及時防治,待陸續進入抽穗期後,有可能進一步發展為「穗稻熱病」。一一二年花蓮縣府已補助經費至十二個鄉鎮市公所協助農友進行「稻熱病」防治工作,預計全縣可防治4200公頃水稻面積。目前各鄉鎮公所均已開始受理申請,請有需要之農友儘快前往公所洽詢稻熱病防治藥劑補助。

花蓮縣動植物防疫所長周黃得榮指出,「穗稻熱病」主要發生於穗頸、枝梗及穀粒等部位,穗頸部罹病者,患部初期呈淡褐色或暗褐色導致組織壞死使養分不能送達,影響整穗發育,並自罹病部位會彎曲,嚴重時造成稻穗白化乾枯;穀粒受感染時的病斑則呈暗灰色或白色,易造成穀粒不充實或不稔,一旦發現病勢發展有增加趨勢,應立即施藥防治。周黃得榮補充,縣府每年執行稻熱病監測計畫,在本縣水稻種植面積前三大鄉鎮鳳林鎮、玉里鎮和富里鄉抽樣設置水稻田區稻熱病監測點,目前已監測到有「葉稻熱病」開始發生;而「穗稻熱病」通常是由水稻出穗開始。隨著時序進入梅雨季節、氣候高溫多濕,請農友需注意並加強水稻的防治力道,以避免穗稻熱病廣泛嚴重發生。

防疫所長周黃得榮呼籲,稻熱病好發季節,慣行田區建議可使用三賽唑,有機田區可使用枯草桿菌KHY8,其他防治藥劑可於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植物保護資訊系統(https://otserv2.tactri.gov.tw/PPM/PLC0101.aspx?CropNo=00003B098&SRH=%e6%b0%b4%e7%a8%bb+%e7%a8%bb%e7%86%b1%e7%97%85&)查詢參考,但需留意安全採收期,避免藥害及殘留過量發生。此外要控制氮肥的施用,早期葉色偏綠的水稻,穗肥應酙酌減施,以避免氮肥施用過量,使植株細胞柔弱,讓稻熱病孢子容易侵入。若有任何防治或栽種技術問題,可洽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