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公布最新的全球失智症報告指出, 2050年全世界約有2億7千多萬的失能人口,其中半數是失智。在台灣65歲以上老年人失智症盛行率約5至10%,大約19萬人罹患失智症,預估每年會再增加1萬人。響應九月國際失智症月,台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花蓮營業處特別於102年度勞工教育訓練資源邀請門諾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王志弘醫師為現場140多位營業處同仁們分享其失智症的臨床經驗與失智症的成因,讓與會同仁認識失智症,並可有助未來降低失智症罹患的可能風險。
王志弘醫師說偶發的健忘並不一定是失智症,失智症患者的記憶力喪失會呈現逐漸退化嚴重且不可逆的情形,且隨著年齡增長,失智症的病情會更嚴重,台灣80歲以上的盛行率高達16~25%。王醫師提醒全球失智症的盛行率會如此高,因全球人口老化是其中一項因素,但是若我們能從失智症罹患的病因去了解,對於部分失智症的罹患原因可以及早防範。目前已知的失智症成因可分為:退化性失智、血管性失智、其他可治癒的失智狀態及假性失智這四大類。20~30%的失智症是屬於血管性失智,是因為一次又一次的小中風累積而成的,因此平時有三高問題的民眾而言,避免中風的發生是相對格外重要。另外其他如甲狀腺機能低下、神經性梅毒、腦部病變等也會引起失智症的現象,但是王醫師說這些都是可以被治癒或是及早預防的。
王醫師表示在臨床上診治是否有失智症,除了需要透過醫師豐富的問診經驗外,更需要搭配相關的檢查如家族與病患本身的病史了解、智能評估量表、身體及神經學的相關檢查等,如此不僅可判斷病患是否已有失智症,更主要是排除其他原因所造成的失智現象,找出其病因,正確對症下藥,才能有效治療之。
王醫師也提到失智患者本身除了飽受記憶力逐漸喪失所苦,嚴重的失智症患者會因為失去基本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語言表達問題等產生情緒憂鬱、躁動或是妄想、幻覺等精神症狀。因此家中若有失智症患者,面對失智症患者的病情惡化,家屬除了在照護上費用增加外,在心裡所需承受的壓力更甚。因此王醫師建議面對失智症患者若有精神病症狀或行為問題,可在專業醫師評估下,審慎使用抗精神病藥或抗憂鬱劑治療,對於病患的病情有積極正面的控制。
如何預防失智,王醫師提供一套由台灣失智症協會所公佈的四多一避口訣:多動腦、多運動、多攝取蔬果堅果、多參與社團活動及避免三高與負面情緒。平時可善用便利貼、記事本,手機等工具提醒自己,或是將東西擺放固定顯眼的地方,採用地中海式的健康飲食,三高控制得宜,不要肥胖,保持身心愉快等都是避免失智症提早到來的不二法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