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新聞雲/編輯整理

依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和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胃癌位居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第8位及死因第7位,男性發生率為女性的2倍。近年來由於食物保鮮儲存方法顯著改善、民眾飲食衛生觀念提升、減少生食生水以及共飲共食等習慣,胃癌發生率從87年開始,人數有下降情形。
◎9成胃癌患者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
胃癌成因複雜,在胃癌的危險因子中,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重要危險因子,研究發現胃癌患者中有9成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此外,飲食過鹹、醃漬食物、飲食衛生、抽菸、過度飲酒,以及遺傳、慢性胃部疾病等亦是胃癌危險因子,要遠離胃癌可從健康飲食做起;並注意胃部警訊,及早察覺接受診治,如有腸胃不適症狀應及早就醫,有胃癌家族史的民眾,應定期接受檢查。
◎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可降低50%罹患胃癌風險
胃癌是因人體胃部的黏膜細胞異常增生繁殖所致,屬多因素疾病,主要起因於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會引起胃部持續的慢性發炎,進而造成慢性萎縮性胃炎或黏膜腸上皮化生的癌前病變出現,最後導致胃癌。幽門螺旋桿菌主要感染途徑是經糞、口傳染,民眾因不小心吃下遭幽門螺旋桿菌污染的食物或飲水而感染,多數人感染後並無症狀,部分會因為病症的關係而有不同的症狀,常見病症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以及胃炎,而胃癌更是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最嚴重的併發症。研究也發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者較無感染者罹患胃癌的風險高5.6倍;但接受除菌治療可降低50%罹患胃癌的風險。
◎ 保「胃」戰2招式
消除幽門螺旋桿菌固然可以減少胃癌發生的風險,但遠離胃癌的威脅必須從生活做起,國民健康署提供保胃2招式,呼籲所有民眾一起來保「胃」大作戰:
1.健康飲食:
(1)避免不潔的食物與飲水、飯前便後要洗手。
(2)少吃煙燻、醃漬食物,少食用過辣或過刺激的食物。
(3)戒菸、酒、檳榔。
(4)多吃新鮮蔬菜水果,每日建議食用3份蔬菜與2份水果。
2.及時檢查及早就醫:
若有腸胃不適症狀(例如長期胃痛、胃脹、消化不良、食慾差等)應及早就醫,若為胃癌高危險群的民眾(例如有家族史或其他胃部疾病者),可與醫師討論是否接受幽門螺旋桿菌檢測,感染者須接受除菌治療並應定期檢查。
臺北榮民總醫院玉里分院黃英哲副院長有多年的肝膽腸胃科服務經驗,另有張偉恩、王志峯醫師也可提供幽門螺旋桿菌檢測及腸胃不適症狀治療等服務。除了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外,在癌化過程中也會受到飲食、生活習慣等危險因子影響。研究也發現,吸菸者比起無吸菸者罹患胃癌的風險高出2.52倍;另外,長期吃鹽分高且醃製的食物,其進入人體後會產生N-亞硝基化合物,這種化合物也可能致癌,增加罹患胃癌風險(醃漬食物是1.98倍)。關心自己飲食與生活習慣,留意是否有腸胃症狀,及早就醫,人人都是保胃達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