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新聞雲]記者 翁秀霞/花蓮報導
花蓮設計中心將花蓮的風土資源轉譯,讓地方不易覺察的無形文化資產、千百年來積累的工藝技術,梳理、整合,進而運用,並以地方原生天然材料,導入當代技術與工具,創造花蓮專屬限定。從地方生活經驗出發,探尋人與土地相互依存的軌跡,應用生活周遭可隨手採集的土壤,梳理藏在其中的細微表情。藉由雙手實際觸摸感受,導入早已存在人類社會的「泥染」、「陶燒」技法,測試出超過百餘種土壤轉換後的質地與成色效果。最後經由實地訪查十組風格獨具的代表性店家,應用設計工具,轉譯成十項生活物件。
每一個隱藏於土壤之中的微小發現,串起人與土地之間密不可分的深刻聯結。
從土壤出發,海拔零至海拔一千兩百的礦土採集
由地方居民的生活經驗出發,尋繹記憶中狩獵、採礦、捕鰻苗、農務、管線清淤時,親眼所見的特殊質地與礦土色彩,花蓮設計中心於上半年度耗時四個月進行海拔零至一千兩百公尺的探索,順利找出萬榮深山蛇紋岩礦區灰綠泥、瑞穗溫泉黃泥、卓溪中正部落紅泥、清水溪上游大理石礦區的銀白色泥、秀姑巒溪出海口灰藍泥共五種截然不同的原始礦土材料,交至陶職人吳嘉倍、染職人峇岦嵐偲.旮札涅灆手中,以陶燒與泥染技法進行試驗,再歷經五個月製作出超過百組的陶及織品色片樣式,並留下試驗數據,供未來延續應用。
地方媒合與創造試片完成後,設計中心邀集本就以花蓮地方特色融入自身的十位代表性店家主理人,進行設計思考與需求盤點的意見搜集,藝術總監范承宗根據十個空間與經營者的個性特質,發展出店內使用的器物,並依據店家氣質為這些物件配對十款適合的色彩樣本,透過形狀、材料、方法三種層次解離,發展出一套紀錄、研究與創作的手法。此次花蓮色系列創造,讓所有物件的造形都保持單純,以這樣退後的造形角色,希望將關注的焦點優先留給花蓮土壤的色彩與質感魅力。一系列樸實、率性,甚至帶點野味的氣質器物,就像多數人的花蓮印象,人事物都容易親近,不必小心翼翼的一種自在。

可複製的花蓮極限定
榮獲世界氣味設計大獎的P.SEVEN台灣茶香水創辦人潘雨晴,希望「讓氣味成為穿在每個人身上的衣服,且能成為一個人獨特的識別。」透過氣味強調「獨特性」與「品味」,居家香氛系列中的精油蠟燭就成為絕佳選項。為了兼具「識別」與「乘載」功能,容器不該用完即棄,而是能成為襯托居家室內氣質的獨特物件,就如雕塑品一般。
設計中心團隊應用卓溪紅土為其創造出磨砂質地的容器,像極了過去家中存放特殊記憶的器皿,蠟燭燒完後,可以作為飾品盒、收納盒、花器等,隨意放置家中角落。
餐飲名店「小和好點」的「雪山肉桂捲」因尺寸較大,鮮奶乳酪與焦糖醬加熱後會融化滑落,加上自然系的主理人因熱愛戶外運動與攝影,希望創造畫面感的需求,選擇以蛇紋岩綠泥燒製出帶有晶體的盤器,邊緣不規則的造型,在餐桌上呈現有機自然的氣質,擺上雪山肉桂捲後,就像濃縮了花蓮冬日時,高山頂上白雪靄靄的景緻。
每一個物件的創造,皆為從人出發的專屬訂製。

可移動的城市文化容器
百種色彩、十個空間、十種人生、十款物件、五種土壤,裝進一座可移動的文化容器,化身為花蓮設計中心年度特展。
大量垂掛的花蓮手工泥染布幔,構築成一個可快速拆解與移動重組的展覽空間,觀者走入其中就像進入洞穴探索土地裡的奧秘,整個展間即為實驗成果本身。中島展台上巨幅紀實影像從空中拍攝礦土採集的出處,視野距離隨著採集隊伍逐步靠近,就如同跟著設計中心團隊進入現場,從環境地貌到原始材料出處,理解與感受整個花蓮風土資源華麗轉身的過程。
花蓮設計中心年度特展 – 花蓮人拾花蓮材,企圖以最常民的生命經驗,藉由不同人的手,揉塑出一份當代獨特的花蓮氣質。
展覽地點|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花蓮縣光復鄉農場路32號)
展覽時間|2022/10/08(六)、10/09日(日) ,13:00 – 20:30)
「花蓮設計中心」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hualiendesigncenter
